蟻鼻錢具有極大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蟻鼻錢是戰(zhàn)國時期在江淮流域的楚國所鑄造流通的貨幣,也是從仿制的轉化而來的。而且由于當時的楚國經濟、文化都比中原的各國落后不少,而镈、刀、紡輪的使用也較遲,銅鑄幣就沿用了仿制貝的形態(tài)。蟻鼻錢的形制,為橢圓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狀像貝但體積較小。
蟻鼻錢形是銅貝幣發(fā)展的高級形式。天然貝幣在商代后期得到廣泛使用。但由于貿易關系的不斷發(fā)展,海貝越來越顯得不夠用,于是出現了以貨貝為模本的仿制貝,有骨貝、蚌貝、石貝、銅貝等。在各種仿貝中,最有意義的是銅貝,因它是同后來的金屬鑄幣連在一起的。是先秦手工冶煉技術的巨大進步。1953年在楚國境內河南安陽、山東臨淄等地大量出土的無文銅幣,形制均為仿海貝,面凸起,背面內凹,這是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其面凸起的形制,正如宋代錢幣學家洪遵所描繪的蟻鼻錢形狀上狹下寬,背平面凸。
從無文銅貝到鑄文字的蟻鼻錢,從仿貝幣仍保留有貝幣上一條從上到下的齒紋槽溝,到蟻鼻錢以鑄文字代替齒紋槽溝,標志著楚國蟻鼻錢比無文銅幣更先進了一步,是中國錢幣文化的飛躍。 因而有文蟻鼻錢具有極大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