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銖錢是發(fā)行時間最為短暫的貨幣,具有相當高的收藏價值
三銖錢是漢代發(fā)行的銅幣名字。同時也是中國貨幣發(fā)行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之一。而三銖錢鑄于漢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建元五年停鑄。在《史記·平準書》也有記載:“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文如其重。”《漢書·食貨志下》:“有司言三銖錢輕,輕錢易作奸詐,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p>
漢武帝時停鑄半兩,改鑄三銖錢。三銖錢重8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因郡國共銖株,又稱郡國錢。又過三年,制赤仄錢(仄指邊緣),輪廓上帶赤色,以一當五,但幣值不足。錢幣外圓內(nèi)方,象征著天地乾坤。所用材料為銅。在下面鑄出“三銖”二字?!般彙笔枪糯环N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三銖”實際上非常輕。秦和西漢時期的一兩,相當于的16.14克。
因為三銖錢鑄造發(fā)行的時間非常短暫,所以傳世下來的三銖錢也是十分的稀少,俗話說物以稀為貴,三銖錢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錢幣收藏者們爭相獵取的目標,所以三銖錢也是具有相當高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