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慶寶錢是什么時候鑄造的,天慶寶錢應(yīng)該如何辨別真?zhèn)危?/p>
天慶寶錢是在西夏由桓宗李純祐在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所鑄造發(fā)行的錢幣,而天慶寶錢上面的錢文則是西夏文,而天慶寶錢的制式為小平錢。其中的制作精整,邊廓堅挺,文字清晰,筆畫勻稱,整齊有力,鑄造量不大,存世較少,比較珍罕。
“天慶”是西夏桓宗的年號,共十三年(1194—1206)。從遺留下來的錢幣實物看,“天慶”年間曾鑄有西夏文“天慶寶錢”和漢文“天慶元寶”兩種銅質(zhì)錢幣。“天慶寶錢”清代咸豐年間李佐賢于《古泉匯》中最早著錄,后世錢譜均有刊載。該錢譜錄僅見小平錢,鑄制文字輪郭均較為規(guī)整,錢文旋讀。見有闊天、狹天、細(xì)字、背星紋等版式。漢文“天慶元寶”錢文楷書旋讀,鑄制亦精整,有粗字、細(xì)字等多種版式,譜錄亦僅載有小平錢。錢文雋秀工整,與遼代“天慶元寶”風(fēng)格迥異。
而在收藏天慶寶錢的時候,也是有很多不同的鑒別方法,其中最簡單的就是通過觀察錢幣的銹色就可以判斷真假。因為傳世品在空氣中有氧化作用,所以在表面上會有一層包漿。分別呈黑色或銅色。而銅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jīng)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堿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粒大小不同,呈現(xiàn)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