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3元紙幣,整體為淡綠色,長16厘米,寬7.2厘米,比現在流通的1元紙幣稍微大一些。
錢的正面正中是井岡山龍源口石橋圖景,正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兩端各有繁體“叁圓”字樣,下面印著“一九五三年”字樣。
紙幣的背面圖案為花紋和國徽,中間有漢字、維吾爾文、蒙古文、藏文四種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叁圓”字樣。
臨海一位有著多年收藏經驗的收藏愛好者陳寶聰說,這種錢與同年份委托蘇聯(lián)印刷的5元、10元鈔票,被錢幣收藏者合稱為“蘇三幣”。
時間緊迫,印鈔能力不足
印鈔廠生產能力有所不足導致的。當時我國印刷技術還很落后,對大面額鈔票采用的復雜凹版對印技術和水印造紙技術的掌握都不過關,所以二版幣中的大面額鈔票要委托蘇方代為印刷,其余小面額紙幣的鈔票紙,也大多要靠蘇方提供。
第二套人民幣起初設計的最大面額鈔票是100元,后來為了預防逃到臺灣的國民黨大批量造假,把最高面額限制在10元(這樣造假的成本和難度也就大大增加了)。在貨幣總需求量確定的條件下,這就大大增加了印刷的工作量,即使是蘇方大型印鈔廠的生產能力,要想在一年多時間里完成這樣大批量的生產,也是十分困難的。如果再沒有“三元”的面額,一元、二元紙幣的印刷量就要更加增多,印刷任務就更難以完成了,所以經過與蘇方的技術性商討,我國最終確定了模仿盧布的1、2、3、5、10元的面額劃分。
蘇聯(lián)有三元面額紙幣
當時蘇聯(lián)的盧布常用“三”的面額,有三戈比的硬幣和三盧布的紙幣。第二套人民幣于1950年開始規(guī)劃設計,1953年開始制版和印刷,當時正是我國向蘇聯(lián)方全面學習的時期,所以在這方面也借鑒了盧布的面額體系。
熱衷收藏人民幣的藏友們都知道,三元面值的人民幣僅在第二套人民幣出現過,而且流通時間非常之短,這也就造成了典型的物以稀為貴的局面。現在市面上品相完好的第二套人民幣三元可以說是搶手貨,這枚由蘇聯(lián)印制的三元井岡山在隨著中蘇關系驟變而迅速停止流通,之后便進入了收藏市場,成為眾多藏友追逐的對象,從一些層面上來說,三元井岡山的存在頗有傳奇的味道。
據悉,第二套人民幣的誕生是為了讓人民及國家更好得適應國內外經濟發(fā)展,但是由于當時印刷技術有限,該版錢幣是由蘇聯(lián)代印的,在1955年3月1日發(fā)行,而三元井岡山有何特點呢?除了采用膠版凹凸套印技術,鈔紙有實心五角星花紋混水印,具有更好地防偽功能。而且設計上面也有所進步,紙幣的正上方是“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是由馬文蔚書寫的,正面為深綠色的花邊,底部中間花邊為橙色,兩邊是淺橄欖綠色;紙幣中央位置是井岡山龍源口石橋圖,兩端對應的花紋有三元的繁體字。錢幣的背面是國徽、花符,以及包括漢語在內的蒙、藏、維四種的面值和行名。
都說物已稀為貴,三元人民幣的回收也讓各藏家把焦點集中在它身上,雖然現在收藏市面上出現了不少的三元井岡山,但是眾所周知的是這些三元人民幣大多是在黏貼的基礎上進行還原修復的,并不是所謂的真正品相全新紙幣,而全新品種的3元人民幣市場價格少于3萬,為了避免混淆,專家提醒廣大藏友在收藏三元井岡山時要擦亮眼睛,不可急于一時以免購買到此品。
投資有風險,而在收藏市場有個定律,那就是任何一樣收藏都有其自身的市場定律,不可能永久升值,三元井岡山收藏也是如此,因而廣大藏友需耐心。同時這枚紙幣因其獨特性,在收藏時一定要關注其品相,不可盲目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