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又稱為“卷軸畫”,是一門以表現(xiàn)宗教題材為主的繪畫。近年來,隨著西藏熱的升溫,特別是2006年唐卡被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后,唐卡無論是社會認知,還是在收藏市場表現(xiàn),都較以往有了極大提升。記者了解到,2000年以來,唐卡的市場價格翻了近10倍。
拍賣屢創(chuàng)天價
2005年,中國嘉德春拍,一幅明初《打籽繡巖傳甘露漩明王》以137.5萬元成交;2006年,古天一拍賣公司一幅清乾隆時的《蓮花大師唐卡》,成交價為102.3萬元;2007年,匡時秋拍,清《世親大師唐卡》又拍出了89.6萬元的高價。而早在2002年,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明永樂御制的巨型刺繡《刺繡紅夜摩唐卡》就創(chuàng)下3087.41萬港元的拍賣紀錄。
推薦閱讀
[熱點]中國行業(yè)收入差距4.2:1 5種因素造成差距
富過三代的秘密
郭樹清:低收入者不宜進股市 富人險可保全巨額資產(chǎn) 能喝能賺錢 期酒市場推新品 年末理財長短混搭 信心是投資制勝前提 網(wǎng)上支付有優(yōu)惠竅門
近幾年,一幅數(shù)尺大小的唐卡精品,在拍賣會上動輒拍出幾十萬、上百萬元。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西藏收藏家協(xié)會會長葉星生介紹,唐卡有著濃郁的宗教色彩,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跟其他繪畫品種不一樣,是國際上獨樹一幟的畫種。在歷史上,唐卡是作為藏傳佛教的“隨身佛”,掛在寺院或者信徒家中供奉的。
據(jù)了解,由于歷史原因,很多早期的唐卡大量流入了西方博物館,宋元時期的唐卡已非常罕見,目前在國內(nèi),明代以前的唐卡文物價值是相當高的?,F(xiàn)在市場中大量出現(xiàn)的,絕大部分都是清代的作品。一般而言,品相良好、保存完整、出自名家之手的唐卡,年代越久,價值越高。
工藝精美絕倫
家住上海的畫家季先生對唐卡收藏情有獨鐘,十幾年來,收藏了大小唐卡近百幅,從唐到清均有涉獵。他最早接觸唐卡,是去西藏、青海等地淘古董家具時,賣方以低價搭售,因為價格便宜,他慢慢收了幾十幅。季先生當初只是覺得唐卡的畫面非常精美,沒有想到十幾年后,這些當時隨意收來的卷軸,竟然價值超過百萬。而當時,一幅唐卡僅是花了幾百、上千元收來的。
他告訴記者,以前在上海靜安寺、東臺路等幾家古玩店有很多唐卡,如今絕大多數(shù)精品都被人高價收走了。
盡管唐卡的市場價格有了大幅上漲,但是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唐卡目前的市場價格與同類藝術(shù)品相比,遠未達到合理價位。
因為,首先是唐卡的繪制極為復雜,對畫師的要求極高。畫師一般從10歲左右,就開始學習唐卡繪制技巧,通過十多年的學習,才能達到心、手、眼合一的境地。畫一幅約3平尺的唐卡,大約需要6至8個月的時間,尺寸越大,花的時間也會越長。此外,唐卡的用料極為考究,如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等珍貴的天然礦物顏料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天然植物顏料。這些天然顏料歷經(jīng)幾百上千年,依然能夠保持金碧輝煌,艷麗如初。
收藏要做好功課
季先生告訴記者,唐卡的繪制也是有嚴謹?shù)拈T派之別的。在民國之前,唐卡的繪畫都是師徒相授,形成很多繪畫流派,比如門唐派、欽孜派和葛赤派。而根據(jù)唐卡的繪制風格,則分為“前藏唐卡”與“后藏唐卡”,前者擅畫肖像,后者吸收了尼泊爾、印度等異域因素,主要人物較小,周邊陪襯較多,在造型、布局和施色諸方面,都不同于前藏唐卡。近年拍賣會上,前藏唐卡的價格明顯高于后藏唐卡。
所以,收藏唐卡既要了解藏傳佛教的歷史,更要熟悉唐卡的主要流派和風格。
季先生提醒唐卡愛好者,現(xiàn)在市場中制造出大量贗品,這就需要收藏者慧眼識真。鑒別真假唐卡,主要從題材、內(nèi)容、制作工藝、材料、畫工等方面進行判斷。
贗品唐卡采取煙熏、煙土涂抹造舊,這種造舊的唐卡手感粗糙,舊色不自然,色澤也不均勻;可以看出其中破綻。從顏料的滲入來看,舊唐卡可把顏料“吃”進去,而造舊的唐卡明顯可看出顏料還只是“浮于表面”;舊唐卡的摩擦、折痕、剝落、腐蝕都十分自然,而用酸堿等化學品處理過的造舊唐卡則明顯生硬。
(責任編輯:HN027)